拆了煤棚变花园,居民亲手制作风车景观;堆肥塔下,蚯蚓尽享美味;紫藤花旁的昆虫旅馆里,还有蝴蝶、蜜蜂、七星瓢虫来安家……近日,东城区北新桥街道首个“零碳花园小院”——东四十二条23号院亮相。院儿里的老居民都说,“今年夏天,小院儿格外漂亮、清爽。”
【资料图】
东四十二条23号院是个有60多年历史的老院子,400多平方米的两进院住了28户。虽说是大杂院,但院里转一圈,其他大杂院常见的小煤棚、堆物堆料等都没有,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小花园、小景观,满院绿荫、花香。
这番变化,要感谢街道、社区。今年4月,由北新桥街道、门楼社区统筹,邀请第三方机构组织指导,选定23号院做试点,打造“零碳花园小院”。
初一听说,全院28户居民都赞同。“30多年了,前后院盖起大大小小9个煤棚,要么在房门口,要么在通道两旁。煤改电以后,煤棚用不上了,就堆满了陈年旧物,挡路、脏乱,还容易发生危险。”今年65岁的范淑琴最了解情况,她打小长在23号院,被住户们推选为院长,“大家都希望院儿里变美变好。”
但一说还要拆煤棚腾地儿、消隐患,有的住户不应声了。为此,范淑琴和老住户们分工,和社区工作者们一起上门做工作,一趟又一趟。情到了、理透了,一个月不到,老煤棚全拆了,清理出整整四车杂物。
从大杂院里“抠”出十几平方米的空间,胡同住户都知道有多难,所以大伙儿格外珍惜。
在第三方机构的指导下,住户们一起设计方案。方案定了,爱好手工的李金萍、蒋树荣发出倡议,号召大家自己动手美化小院。她们到街道大件垃圾转运站回收废弃的木料,和木工一起裁切、搭建、涂油上漆,搭起了四米高的紫藤架、三米高的葡萄架,剩余边角料还做了一个两米高的风车。
“我从孙子玩旧了的指尖陀螺上拆了轴承装到风车上,这样就可以转起来了。”在李金萍的巧手下,风车蓝、黄色搭配,做工精巧,动感十足。居民们特意将它安置在前院影壁墙前,一进院就能看到,四周还环绕着太阳花、多肉、月季、铁线蕨等绿植,挂着大伙儿一起做的“开心小院”木匾,亲手编织的“五福临门”、花嫁头饰、向日葵等,温馨精致。
景儿变漂亮了,居民们还纷纷过上了“零废弃”绿色生活。紫藤花架下,60余厘米高的废旧PVC管直立着,一半埋在土里,一半露在外面,这就是“蚯蚓塔”。掀开最上层的塑料薄膜,里面是鸡蛋壳、菜叶子。管下的土壤深处,蚯蚓钻进管内,尽情享用烂菜叶子、鸡蛋壳,吐出有机肥料,让土壤肥力越来越足。
在通往二进院的走廊旁,还有一只黄绿色的波卡西桶,专门用来厨余堆肥,产生的肥水可以浇花;利用废旧的矿泉水瓶,吃剩的西瓜皮、橘子皮,大家自制环保酵素,是洗碗洗衣、疏通马桶或水槽的好帮手。花架为居民送去绿荫,架上的“昆虫旅馆”小木屋也是蝴蝶、蜜蜂、七星瓢虫的家,在蒋树荣的手机里,存了十多张蝴蝶、蜜蜂在紫藤花下飞舞的美照。
“小院变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,要清垃圾、种花种草,还要从源头做好垃圾减量,需要每个人一起努力。”范淑琴说,接下来,她将继续号召大伙儿“断舍离”、做好垃圾减量,“这样我们的小院儿才更干净,胡同更清爽宜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