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18日拍摄的位于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的舒庐干渠。(无人机照片)本报通讯员 蒋常虹 摄
(资料图片)
(淠史杭灌区示意图)
2023年8月18日拍摄的淠河总干渠罗管节制闸。(无人机照片)新华社记者 杜 宇 摄
1958年8月19日,皖西儿女开挖了建设淠史杭工程的第一锹土,横排头渠首枢纽工程也成为一座人民治水的历史丰碑。 田 准 摄
帆船通过将军山渡槽。 田 准 摄
8月19日,纪念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大会在六安市隆重举行,众多当年修建淠史杭工程的老建设者及其后人参加大会,共同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。
今年85岁高龄的许芳华是淠史杭工程修建者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。家住舒城县干汊河镇的许芳华,年幼时家乡饱受水旱灾害侵袭。1958年,在听说兴修龙河口水库的消息后,刚刚结婚3天的许芳华就脱掉新婚的花衣,来到了工地上。
“那时候想法很单纯,就希望水库修好,人们可以过上好日子。”许芳华告诉记者。刚到工地,许芳华的工作是挑土,别人挑一趟,她就多跑几趟。因为干活格外积极主动,她在工地上还被选为由120名巾帼组成的“刘胡兰战斗连”连长。1959年春汛,大雨瓢泼、山洪暴发,刚刚垒起来的龙河口水库大坝裂了大口,危急关头,许芳华带着“刘胡兰战斗连”跳进洪流之中,和男工们一同手挽手筑成人墙,保住了大坝。
“今天的活动这么盛大,我非常感动,党和人民没有忘记我们这些建设者。每次去万佛湖,看山清水秀、看良田万亩,我都格外高兴,这些都是淠史杭灌区带来的。”许芳华说。
同样兴奋的还有今年已经80多岁高龄的陈习祥。1958年1月,陈习祥和几位同事来到六安市开展小农水抗旱工程建设。同年8月,淠史杭工程指挥部正式成立,陈习祥在设计组做一名技术员,先后参加了将军山渡槽、龙潭河渡槽、红石嘴枢纽、城西湖闸、九里沟水电站等工程建设。
“淠史杭工程在当时设计难度极大,没有经验可以参考。我们边规划、边设计、边施工,跋山涉水再平常不过了,大家齐心协力,克服了重重险阻,才建成了这个伟大的工程。”陈习祥告诉记者,最让他激动的是1986年淠史杭工程总体规划设计获得了安徽省首届科技进步一等奖。
“搞了一辈子技术,这份荣誉是对我们所有把青春奉献在淠史杭的技术人员的肯定。”陈习祥告诉记者,“现在的淠史杭灌区运用了更多的新技术。新时期、新形势、新任务、新要求,我期待现在的淠史杭人能像我们当年一样,把淠史杭工程修得更好、用得更好,让更多群众从中受益。”
当年的淠史杭工程指挥部党委委员、副指挥高冀生的女儿高红也参加了纪念活动。回忆起父亲,她深情地说:“那时候记得父亲经常不在家,即便回来了,也是带着一大摞文件材料彻夜研究。妈妈告诉我,父亲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。”
等到高红长大之后,高冀生最喜欢和女儿聊的也是修建淠史杭的往事,渠道怎么走线、工地上怎么克服技术难题,父女俩聊的总是这些“硬邦邦”的话题。
“参加工作后,我也像父亲一样,成为了一名水利人,在淠史杭灌区工作了25年。”高红说。
高冀生去世后,被葬在了横排头水利枢纽,与当年的老同事赵子厚、郑象生、魏胜德一同守护着他们奉献了青春乃至一生的淠史杭灌区。
“作为后人,我会继续为水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,不辜负父亲当年的牺牲与奉献。”高红说。
淠史杭水悠悠流淌65载,带走了几代淠史杭人的芳华,却带不走他们战天斗地的精神。在新时期,淠史杭建设者们“自力更生、顽强拼搏、牺牲奉献、科学求实”的精神成为所有人记忆中抹不去的“丰碑”,激励着江淮儿女继续奋发前行。
(本报记者 袁野)